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隶属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由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实验中心两部分组成,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统筹管理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工作;统筹管理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工作;承担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及师资团队建设工作。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平台,现建有实验教学用房56间,用房面积合计4211.4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多万元。下设10个学科实验室(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承担24门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局部解剖学、穴位局部解剖学、解剖生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工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实验动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教学工作任务。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科研实验平台,现建有科研实验室23间,实验室面积合计1200平方米 ,仪器设备200余台/件,其中百万元以上价值仪器设备5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主要任务是挖掘中医理论精髓,运用最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机理研究和新理论的探讨,包括中医气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滋阴抗肿瘤、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及抗痴呆等多方向的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基础医学院就启动了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开创了学校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模式的发展道路,实验中心人从此在这条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上锐意进取、一以贯之,再也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1993年,把原10个学科组(教研室)管理的实验室改革为学院管理为主、学科组(教研室)管理为辅相结合的构架形式,对实验人员和实验用房归属进行了统一调整,成立了两个实验中心,开始探索实验室中心化管理之路。此项改革获199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和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为了更好地建立实验室中心化管理体系,又将两个实验中心合并为一个,承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此项改革通过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现代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与管理”结题鉴定和验收。

从这一年开始,实验中心在实验室中心化管理上,一路前行。2003年,中医实验室并入实验中心;2006年,获批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生物工程实验室并入实验中心;2012年,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并入实验中心,自此,开启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完全纳入一个实验中心统筹管理的新时期。

历史经验往往表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学校投入化债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基础医学院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坚强领导下,实验中心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合理配置。2014年,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室按功能分区调整搬迁工作,并建造了人体科学标本馆、中国数字人实验室、局部解剖学互动空气净化实验室、微生物育种实验室、生物工程发酵实验室、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数码互动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教学平台,大幅度提升了实验教学条件、能力和效果。同时,学院统一收回原零散分布的学科组科研室,在实验大楼A座四楼,集中统一建设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2015年,完成建设的科研实验中心正式归属实验中心管理,并按照“开放、共享、能用、好用”的基本原则开张运行。这一年,中国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

实验中心在硬件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师资队伍也与时俱进得以大发展。实验中心自2013年开始,在老教师退休的同时不断补充高层次人才到实验中心团队中来,截至目前,实验中心教师13人,其中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11人,全日制博士2人(其中1人为博士后);其中中级职称职务1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职务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后,实验中心不断制定并与时俱进完善事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实验中心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积极应对实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日新月异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适应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实验教育教学手段,推动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学科研动力转换、科研反哺教学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2013年以来,实验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以研究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与学科组(教研室)以研究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相辅相成,同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主系列”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集中力量攻克实验教学的主体事业,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了事业发展思维方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不断开拓了发展新境界。

2013至2019年,是实验中心各方面大发展的六年。面对错综复杂的行业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内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验中心团队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2015年率先在学校实施实验室开放日制度并一以贯之;2015年以来,在学校开放性实验项目立项数量和优秀结项数量上均占全校25%以上,此前极少立项;2016年,率先拍摄制作完成全校第一门实验慕课《基础医学实验慕课》;2017年率先开出全校第一门实验选修课《基础医学基本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及维护》,主编立项一部校本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技能操作》,主编立项一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创新教材《医药学专业岗位认知及职业指导》。2015年以来,在主持省级及以上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立项上也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实验中心团队成员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此前为0项;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2项,此前为0项。2017年开创性主持签订横向合作课题2项,经费合计34万元。2017年,人体科学标本馆成功申报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正式命名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为下一步我校申报国家级科普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1月,实验中心历史性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3月,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4月,《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归属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负责教育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及师资团队建设等工作。高层次人才开始策马扬鞭,崭露头角,砥砺前行。

此外,实验中心建立党支部(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通过“党建+”模式,极大促进了实验中心团队各项事业发展,自2015年逐步探索实施“党建+服务学生”发展模式以来,充分发挥支部堡垒榜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面实施实验室中心化管理和实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迅速发展,2017年,实验中心教学、科研实验室创新师生互助管理育人模式被学校党委宣传部评选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并受到表彰;教工第五党支部被学校党委评选为党支部“堡垒榜”并受到表彰。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验中心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也进入到新时代,在新的时代,“实验中心人”更加坚定信念,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按照“踏踏实实做好常规工作,不折不挠开拓崭新事业”的工作原则,大力做好内涵建设提升工程,大力建设高素质师资团队,努力打造、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担当,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世界中医药名校而不懈努力。